警惕电信网络诈骗背后的黑灰产“黑手”

2024-11-26

一、电信网络诈骗现状堪忧

图片9.jpg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多发,已成为发案最多、上升最快、涉及面最广、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犯罪类型。犯罪分子利用各种手段,给受害人带来巨大损失,严重影响社会诚信和法治秩序。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有庞大的支撑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活动的黑灰产从业者。他们通过出租出售电话卡和银行账户、贩卖个人信息、推广引流、程序开发、“跑分” 洗钱等为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活动提供帮助。
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直播等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新技术的更新迭代,是电信诈骗犯罪案件高发的客观背景。结合审判实践,电信诈骗犯罪案件高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大量个人信息遭泄露、甚至被买卖,成为犯罪分子筛选潜在行骗对象的重要手段;二是部分地方的工商登记机关、银行机构对申请注册公司、开立银行账户行为把关不严;三是行政监管、行政处罚缺位,导致部分一般违法行为发展为犯罪;四是互联网技术的发达同时导致网络电信诈骗行为查处、打击困难;五是犯罪分子依靠技术手段,具有较强的反侦查能力;六是被害人因自身贪念、心理承受能力差、识别能力差等弱点,易陷入犯罪分子精心设计好的圈套。
我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上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公安部持续部署开展 “云剑”“断卡”“断流”“拔钉” 等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境外诈骗集团以及境内推广引流、转账洗钱、技术开发、组织偷渡等涉诈黑灰产犯罪团伙。全国电信网络诈骗发案数和损失金额均下降 30%,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上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同时,中央宣传部、公安部联合启动以 “警惕诈骗新手法,不做电诈工具人” 为主题的 “全民反诈在行动” 集中宣传月活动,切实增强群众的防骗意识和识骗能力,营造全民反诈、全社会反诈的浓厚氛围。各地各部门将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 “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 的 “五进” 活动,围绕本地区、本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强化对企业商户、财会人员、未成年人、老年人的精准宣传,集中公布一批高发电信网络诈骗类型和最新诈骗手法套路,进一步提升群众识骗防骗意识和能力,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然而,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危害严重,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电信诈骗发案越来越多,已经成为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电信诈骗是随着科技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犯罪形式,也必将随着科技发展而迭代更新。骗子精通网络技术和金融知识,而普通老百姓很少接触这些知识,完全就是小白。网络技术的另一个后遗症是加剧了隐私的泄露,诈骗分子轻易可以获取我们的各种隐私信息,精确到我们的每一根汗毛,就可以对每个潜在目标定制诈骗脚本。现在上网都实名制了,但骗子会想尽各种办法隐藏身份,切断和受害者之间的关联,从受害人追溯上去的 5 层以内的信息全部都是假的,而这种追溯过程是极其困难的。
电信网络诈骗的作案手法环环相扣,相当容易诱骗受害者入局。常见的诈骗手段有网络刷单诈骗、网络贷款诈骗、冒充公检法诈骗、冒充老师向家长索要 “培训费” 诈骗、冒充领导要求下属向其汇款诈骗、红包返利诈骗等。为切实保障广大群众财产安全,严厉打击电信诈骗犯罪,我们要提高识骗防骗能力,谨防上当受骗。牢记四要四不要,时刻绷紧防范之弦,严防电信网络诈骗。
电信网络诈骗不仅给受害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心理创伤,也严重侵蚀了社会诚信和法治秩序。电信诈骗的本质就是通过坑蒙欺诈,侵犯他人财产,它带来的直接伤害是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感,特别是受害人在人际交往、社会活动中可能带有恐惧、怀疑心理,不再轻易相信社会和他人。电信诈骗犯罪具有明显的科技化和专业化特征,犯罪分子利用各种高科技设备或软件,进行作案,难以被识别或追踪。犯罪分子还利用境外的法律差异、司法协助的不完善、国际协作管理的漏洞等,故意在国外通过移动通信设备对国内被害人实施诈骗,增加了打击的难度和成本。

二、电信网络诈骗黑灰产的类型

(一)为境外诈骗电话伪装变号

通过架设 VOIP 设备,诈骗分子能够将境外电话号码转变为境内座机号码。2023 年 1 月 3 日下午,重庆市的李先生就接到了一通来电显示为 023 开头的本地电话,对方自称某银行工作人员,称李先生征信有问题。李先生未加怀疑,按照对方提示将 34.9 万元保证金分 7 笔转到指定账户,后发现被骗报警。民警调查发现,李先生接到的本地固话所在宾馆房间内无人,但这部电话每天拨出上百个号码,初步判定这是利用酒店固定电话搭设 VOIP 设备进行诈骗的案件。VOIP 设备是诈骗分子常用的虚拟拨号设备,将其与固定电话端口连接,可将境外电话号码转变为境内座机号码,增加迷惑性,降低被骗者防范心理。民警在宾馆周边蹲守观察一周,发现了几个形迹可疑的人,根据住房记录确定了 7 名犯罪嫌疑人身份并掌握其活动规律。2023 年 2 月 21 日,民警对藏匿在酒店内的犯罪团伙进行抓捕。经审讯,犯罪嫌疑人交代了通过架设网关设备为境外诈骗团伙提供通信设备的犯罪事实。

(二)发送诈骗引流短信

利用 GOIP 设备接入大量手机卡发送引流短信是常见的诈骗手段之一。2022 年 12 月,湖北省随州市辖区内每天有几十万条赌博和色情类的诈骗引流短信被发出。经过近一个月侦查,警方最终锁定了位于随州市曾都区郊区的一个鱼塘为发送诈骗引流短信的主要窝点。2022 年 12 月 28 日,随州警方抓获犯罪嫌疑人 15 人,查扣用于虚拟拨号的 GOIP 设备 47 套、电脑 14 台、手机 22 部,以及用于作案的手机卡 5.7 万余张。据嫌疑人吕某交代,2021 年下半年他在网上认识境外诈骗分子,听说发送引流短信很赚钱。吕某的朋友张某勋答应提供手机卡,并介绍了北京某通信公司的高管王某娟等人。吕某从 2021 年 10 月到 2022 年 8 月,从王某娟等人处先后拿到 4 万余张虚拟运营商手机卡,后又找到以唐某为首的团伙对手机卡进行实名认证,再利用 GOIP 设备发送短信。从 2020 年 9 月至 2022 年 12 月,吕某共发送 2000 万条诈骗引流短信,非法收入 540 多万元。

(三)刷信用卡洗钱

犯罪分子通过收集银行卡,利用 POS 机对骗来的资金进行非法转移。2023 年 1 月 1 日,河南省内黄县公安局发现一种新型赃款转移方式,利用 POS 机刷信用卡进行资金转移。冯某在河南省内黄县经营餐馆,为扩大经营在某贷款平台申请贷款,因操作失误贷款金额被冻结,需缴纳保证金才能取出贷款。冯某未加思考就向指定账户转账,直到打款 110 万后仍无法贷到款且保证金也取不出来才意识到被骗报警。民警发现诈骗分子提供的打款账号是一张信用卡,且有大量从 POS 机上消费的记录。民警锁定 POS 机使用者郑某,他曾因洗钱罪被拘役过。民警判断郑某有重大作案嫌疑并将其抓捕,根据郑某交代又迅速将重要组织人员许某抓捕归案。许某和郑某组织了分工严密的 POS 机洗钱团伙,目前已有 13 人被批准逮捕。他们通过大量收集银行卡,接收诈骗资金,之后通过十几部 POS 机对银行卡进行刷卡转移资金。经查,2022 年,经这个团伙直接帮助境外诈骗集团接收并转移的资金高达 5000 余万元。

三、电信网络诈骗黑灰产为何能为犯罪提供帮助

黑灰产从业者之所以能为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活动提供帮助,主要是通过多种方式为犯罪活动提供了 “信息流” 和 “资金流” 方面的支持。
在 “信息流” 方面,诈骗分子通过宣传引流来吸引潜在受害者。他们利用各种手段,如为境外诈骗电话伪装变号、发送诈骗引流短信等,增加迷惑性,降低被骗者的防范心理。例如,通过架设 VOIP 设备,将境外电话号码转变为境内座机号码,让受害者误以为是本地电话,从而放松警惕。还有利用 GOIP 设备接入大量手机卡发送引流短信,如吕某等人从境外诈骗分子处得知发送引流短信赚钱后,通过一系列操作获取大量手机卡,并利用 GOIP 设备发送诈骗引流短信,数量巨大。此外,电信网络犯罪还呈现新态势,黑灰产业链利用虚拟网站、短视频平台为其引流,实现从广撒网到精准诈骗转变。非法引流作为上游环节,从线上暗链到线下小广告,已日渐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的 “黑灰产业”。线上渠道的非法引流方式多样,包括电话端引流、短信端引流和网络端引流。在网络平台,非法引流产业十分庞大,通过私信弹幕引流、在个人资料主页展示非法网站信息、通过直播内容引流等形式,为电信网络诈骗筛选精准诈骗对象。在前端推广引流环节,诈骗分子还会通过快递小礼品、寄送 “抽奖券”“提货卡” 等进行引流,伪装性、引导性更强,且信息泄露风险更大。
在 “资金流” 方面,犯罪分子通过刷信用卡洗钱等方式对骗来的资金进行非法转移。他们大量收集银行卡,利用 POS 机对资金进行刷卡转移。像许某和郑某组织的 POS 机洗钱团伙,接收诈骗资金后通过十几部 POS 机转移资金,2022 年帮助境外诈骗集团接收并转移的资金高达 5000 余万元。此外,跑分也是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中重要的一环,通过网银、支付宝、微信等支付渠道,有偿为他人代收款再转账到指定账户,达到转移涉诈资金、将赃款洗白的目的。随着公安机关打击力度加大,跑分洗钱出现了一些变化,如出现兼职跑分平台、跑分过程中层层分包、黄金等贵重物品成为跑分工具等。
当前我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多发高发,与庞大黑灰产业链有直接关系。围绕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形成大量上下游关联犯罪,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不断发展蔓延的催化剂和助燃剂。电信网络诈骗黑灰产业链主要包括为犯罪分子 “信息流” 和 “资金流” 提供帮助的行为。其中 “信息流” 帮助行为突出表现为:诈骗分子宣传引流,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网络技术支持,非法提供手机卡、流量卡、物联网卡、即时通讯互联网账号,非法提供用于犯罪活动的 “猫池”、GOIP 设备、多卡宝等硬件设备。“资金流” 帮助行为主要是提供用于犯罪活动的信用卡、银行账户、非银行支付账户、具有支付结算功能的互联网账号密码、网络支付接口、网上银行数字证书以及提供支付结算服务等。
这些黑灰产的存在,严重侵害了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和其他合法权益,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如果不从源头上根治灰黑产业链、切断犯罪利益链,就难以从根本上铲除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滋生、蔓延的温床。

四、打击电信网络诈骗黑灰产的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正式实施以来,公安部严厉打击境外诈骗集团以及境内涉诈 “黑灰产” 犯罪团伙。同时,检察机关也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打击网络黑灰产。
一方面,公安机关持续部署开展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境外诈骗集团以及境内推广引流、转账洗钱、技术开发、组织偷渡等涉诈黑灰产犯罪团伙。例如,公安部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印发《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违法犯罪联合惩戒办法》,将于 2024 年 12 月 1 日起正式施行。该办法进一步细化惩戒对象范围,明确认定标准,对不同惩戒对象实行不同种类的惩戒,体现过惩相当。同时,充分保障申诉人的合法权益,设立申诉渠道,对于发现惩戒认定确有错误的,及时解除惩戒措施。此外,各地公安机关也积极采取行动,如哈尔滨南岗警方运用 “领导督战、部门联战、挂图作战、科技主战、宣传助战” 的 “五大战法”,从重从快实施全链条打击,有效遏制黑灰产业链犯罪;经开分局采取 “五措施” 反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组建专业反诈队伍、深入情报研判分析、强化反诈宣传防范、加强部门联动协作、重拳出击严打整治。
另一方面,检察机关采取突出惩治重点、加强财产刑适用、推进综合治理等措施打击网络黑灰产。例如,信丰县检察院立足检察职能,加强协作配合,形成打击合力;依法打击犯罪,落实刑事政策;强化行刑衔接,深化监督履职;深耕宣传土壤,筑牢反诈屏障。检察机关还多措并举依法惩治网络犯罪、助力网络空间综合治理,持续推进 “拔钉”“断流”“断卡” 专项行动,全力打团伙、摧网络、斩链条,深入开展打击治理涉缅北电诈犯罪专项行动,挂牌督办重大跨境电诈案件,深挖彻查重大犯罪集团及其 “金主”、骨干,释放依法从严强烈信号。同时,加强对上游信息收集、提供、倒卖等环节犯罪行为的全链条打击,聚焦网络暴力 “按键伤人” 突出问题,联合最高法、公安部出台《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重点惩治非法获取企业经营数据和网络平台用户数据犯罪,以及网络侵权盗版犯罪。在办好法定领域案件的基础上,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网络不良信息以及其他网络黑灰产治理难题,积极探索公益诉讼解决方案。
打击电信网络诈骗黑灰产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打击合力。只有从源头上根治灰黑产业链、切断犯罪利益链,才能从根本上铲除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滋生、蔓延的温床,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和其他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